第229章 三日後,朱翊鈞去……
關燈
小
中
大
第229章 三日後,朱翊鈞去……
三日後,朱翊鈞去德安府聽講學,張嗣修和張懋修要跟著,朱翊鈞不讓,叫他們留在府中準備考試。
張簡修和張若蘭倒是不用科考,無事可做,跟著他一起去湊熱鬧。
泰州學派的最大特點就是,他們認為不是只有讀過書的士人才能做聖人,販夫走卒、引車販漿通過悟道皆可成聖。
創立者王艮是個商販,十九歲拜謁孔廟,認為“夫子亦人也,我亦人也,聖人者可學而至也”,遂開始讀書,三十八歲拜師王守仁。
他自己就是個普通人,提出“百姓日用即道”,認為聖人之道,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。
因此,泰州學派每次講學,聽課的人數眾多,且各行各業都有。
朱翊鈞聽那倆書生閑聊,還以為入會的門檻很高,其實也就是捐贈些銀錢,這些錢用於何心隱在老家創辦的一家書院的日常開支。
何心隱上來就批判了周敦頤的無欲說,周敦頤的觀點人做到無欲,才能答道聖人的境界。何心隱則反駁道:想要達到聖人的境界本身就是一種欲望。
另外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”也不是說無欲,乃是欲“不欲”的意思,“從心所欲而不逾矩”也不是說無欲,而是欲“不逾矩”。
何心隱的觀點是,人應該對自己的裕王有所節制,才能不損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。
朱翊鈞低聲問張若蘭:“妹妹以為如何?”
張若蘭點點頭:“有些道理。”
“什麽道理?”
“人活於世,處皆是世俗之欲。就算是孔孟這樣的聖人,也只說寡欲,而並非吳語。”
“濂溪(周敦頤號)先生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。他希望自己擁有蓮花一樣的品行,做花中君子。”
張若蘭轉頭看向朱翊鈞:“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欲望?”
朱翊鈞笑著點頭:“妹妹說得是。”
接下來,何心隱又談到教育。他認為私塾、私管是一種自私的行為,應該叫建立公學,統一學習,統一食宿,才能打破打破宗族、種姓、財富的差距。
他還認為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應該得到尊重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不應該局限於君臣、父子、師徒,應該以“會”統天下,天下士農工商都可以做朋友,大家只有職業的區別,沒有身份的區別。
接下來他又講到了平等,體道行仁的平等,人際關系的平等,教育平等,職業平定。
講到這裏,下面的掌聲、叫好聲此起彼伏。
朱翊鈞在周遭看了一眼,書生打扮的人頻頻點頭,一臉受益匪淺,那些農夫、石匠、鐵匠,要麽跟著點頭,要麽一臉迷茫,要麽激動得熱淚盈眶。
朱翊鈞又問張若蘭:“妹妹覺得他們能聽懂嗎?”
張若蘭道:“有的能吧。”
“哪些能?”
張若蘭嗤笑一聲:“與他們息息相關的那幾句。”
其實朱翊鈞也註意到了,說到平等,說到大家都是朋友,說到職業沒有高低貴賤的時候,下面的反響格外熱烈。
朱翊鈞彎著腰,湊到張若蘭耳邊,輕聲問道:“那妹妹覺得他的觀點如何?”
他們倆身高差了不少,張若蘭要踮起腳尖才能湊到他耳邊回話:“觀點不錯,但動機不純。”
朱翊鈞挑眉:“何以見得?”
張若蘭還沒說話,旁邊硬是擠進來一個腦袋,張簡修好奇的看看這個,又看看那個:“你們聊什麽呢,怎麽不帶我?”
“……”
朱翊鈞把剛才問張若蘭的問題,又問了問他,張簡修撓了撓腦袋:“我不知道他說得對不對,但我知道他不是什麽好人。”
朱翊鈞神色一凜:“怎麽說?”
張簡修湊到他耳邊,輕聲道:“我聽我爹提到過這個何心隱的名字。”他晃了晃腦袋,“頭疼。”
何心隱六十了,講學時間太長,堅持不住,要休息一下,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和交流。
朱翊鈞不是第一次聽他們心學傳人講學,當年的靈濟宮大會,天下士人齊聚靈濟宮,講的都是“心即理”“格物致知”“知行合一”這些思想上的東西,要領悟需要門檻,所以參加的都是上京趕考的讀書人。
徐階雖然是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,但溫和儒雅,待人接物彬彬有禮。
泰州學派和何心隱的觀點,給朱翊鈞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激進、極端,又癲又狂,但這種標新立異又的確博人眼球,那些大字不識幾個的農夫、石匠、鐵匠還真就被他口中的平等、自由忽悠得激情澎湃。
旁邊還有個更癲的,一群文士中間坐了個五十多歲的男人,聽他侃侃而談。
朱翊鈞也混在人群中,聽了一耳朵。
好家夥,這位更癲。他一上來就諷刺道:“程朱理學就是偽道學。”
在座各位,哪個不是學程朱理學長大的,包括朱翊鈞自己也是。
周圍士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不敢吭聲。
那人神態自若,甚至覺得光是抨擊程朱理學還不夠,他又接著說道:“說孔孟之道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,我看倒也未必。”
“《六經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乃道學之口實,假人之淵藪。”
“依我看,這些不過是迂闊門徒隨筆記錄,大半非聖人之言,即使是聖人之言,也只是一時所發之藥石。若言行舉止都模仿孔孟,那便是一種醜態了。”
“切~”人群中發出一聲嗤笑,“先生瞧不起孔孟,卻礙於天下士人皆奉孔孟為聖。你不敢批判孔孟,於是,就說他的學生記錄有誤。”
言外之意,他批判程朱理學乃是偽道學,自己這種行為不也同樣虛偽。
那人循聲望去,只見說話的是一位身著藕荷色長衫,杏色馬面裙的小姑娘。
說話的是張若蘭,但這些話卻是朱翊鈞讓她說的。
此言有些冒犯,那人卻並不在意:“姑娘有所不知,老夫向來以異端自居,豈有不敢一說。”
“孔孟並非聖人,也沒什麽了不起的。依我看人人都是聖人,不必一定要學孔孟。”
“人貴在悟自己的道,而非盲目聽信別人的道理。沒有主見,只知依傍他人,就算是堯舜後人,也不過是塵垢秕糠罷了。”
這一番話說完,立時就引來周圍一片掌聲與稱讚,人群中,甚至有人說道:“婦人見短,不堪學道。”
張若蘭乃是相府千金,自幼與兄長一起讀書做文章,學識比這裏絕大多數讀書人都要廣博。
她正要反唇相譏,卻聽那人又道:“此言差矣。何謂長見,何謂短見?”
“人有男女之分,但見識長短並無男女之別。以老夫所見,倘若讓天下婦人與男子一般識文斷字,便足以讓許多男子羞愧流汗,不敢出聲。”
“依我看,這位姑娘便是當年孔子周游天下,打著燈籠也尋不見的人才。”
“眼下,卻要被你們這些男子說成是‘婦人見短,不堪學道’豈不冤枉?”
“不過冤與不冤,與姑娘何與,不過是你們這些旁觀者出醜罷了。”
“!!!”
朱翊鈞見過最最狂放不羈的人是他的老師徐渭,眼前這位,比徐渭還狂。只要與他意見相左,不管友軍還是敵軍,無差別攻擊,關鍵戰鬥力還很強。
他和張若蘭對望一眼,二人默契轉身,拉著張簡修默默退出人群。
三人走到院子的另一邊,張若蘭長長的舒一口氣,又忍不住回頭望去,仿佛還有些意猶未盡。
朱翊鈞笑道:“妹妹若是想聽,不如再過去聽一會兒。”
“不……”張若蘭低頭,“我也沒有很想聽。”
且不說對於孔孟、程朱的批判,但最後那番關於婦女的言論,張若蘭聽在心裏,有些理解那些農夫、石匠明明大部分內容都聽不懂,卻總是能因為一兩句話而熱血沸騰。
這些思想家很擅長捕捉人們的需求,知道大家想聽什麽,輕而易舉就能將人的情緒煽動起來。
張若蘭覺得,身為帝王,朱翊鈞應該不喜歡,甚至抵觸這些異端邪說。
但現在的朱翊鈞不像小時候,情緒都寫在臉上,讓人一看便知。
此時,他神色淡淡的,看不出喜怒。
張若蘭看不透他心中所想,也不敢對這些言論表現出個人傾向。
張簡修尋了一處沒人的石桌,拉著他倆坐下來:“雖然我不喜歡讀書,但四書總是讀過的,剛才那人所說實在是……”他思索片刻,才找到合適的詞,“驚世駭俗。”
“卓吾先生十二歲作《老農老圃論》,將孔子的‘小人’之說大大挖苦一番,轟動鄉裏。”
朱翊鈞和張若蘭聞聲轉過頭去,在他們身後,一名男子背對他們而坐,看此人衣著身量,朱翊鈞就想起來,剛才他也在人群之中。
“卓吾先生?”朱翊鈞又和張若蘭對望一眼,兩個人都不清楚此人是誰。
那人轉過身來,是個約莫二十來歲的年輕男子,他為二人解惑:“卓吾先生乃南京刑部郎中李贄。”
刑部郎中正五品官,朱翊鈞聽過他的名字,但也僅僅只是聽過名字而已,其他的並不了解。
南京雖然都是些沒多少實權的職務,但堂堂刑部郎中,沒有這麽閑吧,大老遠跑來湖廣聽講學?
又聽那人道:“不過他即將上任姚安知府。”
張簡修問:“姚安在哪兒?”
“雲南。”
從南京外調,明升暗降。
張簡修還在思考另一個問題:“那個《老農老圃論》是什麽?”
旁邊,張若蘭輕拍弟弟的頭:“子路篇你沒學過?”
《論語-子路篇》中,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,孔子答:“我不如老農民。”
後來,又請教如何種蔬菜,孔子又答:“我不如老菜農。”
樊遲走後,孔子說:“樊遲真是個小人!上位者好禮儀,百姓不敢不敬;上位者好道義,百姓不敢不服從;上位者好誠信,百姓不敢不誠實。如果能做到這些,四方百姓拖家帶口前來歸服,哪裏需要自己種莊稼?
雖然朱翊鈞和張若蘭並沒有度過《老農老圃論》,但從“挖苦小人之說”便能猜出個大概。
“學過!”張簡修捂著腦袋,“我是問那個卓吾先生寫了什麽?”
那人笑道:“卓吾先生說,孔子既然如此瞧不上老農老圃,說他們是小人,那就不要吃小人種的莊稼和蔬菜。”
張簡修聽得哈哈大笑,朱翊鈞卻不置可否。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,也酷愛以刁鉆的角度理解經典,然後看老師臉上驚懼交加的神情。
尤其是趙貞吉,深受其害。
看來,他也早已具備了成為一名思想家的潛質。
這時旁邊過來個書生,與旁邊那人打招呼,又寒暄兩句。
朱翊鈞轉過身來喝茶,忽又聽那人道:“義仍兄滿腹經綸,早有才名,明年春闈,必定高中。”
那人卻苦笑一聲:“聽聞權相有三位公子今年都要應考,在下無權無勢,哪裏爭得過人家?”
另一人又道:“就算是權相的兒子,科舉憑的也是真才實學。”
“那倒未必。”那人又笑笑,欲言又止,“我聽聞……算了,不說也罷。”
權相之子,參加科舉,就差點名道姓說是張居正的兒子沒有真才實學,只能憑著當首輔的爹。
而且,進士要錄取三四百人,他卻只說與權相家三位公子競爭。這是默認自己有鼎甲之能,又暗示權相要讓兒子進一甲前三。
聽聞此言,張若蘭氣不過別人這麽詆毀她的父兄,站起來要與那人理論,朱翊鈞不想暴露身份,又一把將她按了回去。
等另一人走後,他起身來到旁邊,對那人說道:“還未請教兄臺如何稱呼?”
那人站起身,朝他作揖:“在下臨川湯顯祖。”
“湯兄,”朱翊鈞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我聽聞權相最小的公子剛開蒙,將來也要應考,只怕你還要再委屈十來年。”
“……”
作者有話要說
公元1607年,歐洲移民登陸美洲,屠殺印第安人,而後有了自由的美利堅。
早在幾十年前,明代思想家就開始主張個性解放、思想自由,尊重女性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三日後,朱翊鈞去德安府聽講學,張嗣修和張懋修要跟著,朱翊鈞不讓,叫他們留在府中準備考試。
張簡修和張若蘭倒是不用科考,無事可做,跟著他一起去湊熱鬧。
泰州學派的最大特點就是,他們認為不是只有讀過書的士人才能做聖人,販夫走卒、引車販漿通過悟道皆可成聖。
創立者王艮是個商販,十九歲拜謁孔廟,認為“夫子亦人也,我亦人也,聖人者可學而至也”,遂開始讀書,三十八歲拜師王守仁。
他自己就是個普通人,提出“百姓日用即道”,認為聖人之道,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。
因此,泰州學派每次講學,聽課的人數眾多,且各行各業都有。
朱翊鈞聽那倆書生閑聊,還以為入會的門檻很高,其實也就是捐贈些銀錢,這些錢用於何心隱在老家創辦的一家書院的日常開支。
何心隱上來就批判了周敦頤的無欲說,周敦頤的觀點人做到無欲,才能答道聖人的境界。何心隱則反駁道:想要達到聖人的境界本身就是一種欲望。
另外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”也不是說無欲,乃是欲“不欲”的意思,“從心所欲而不逾矩”也不是說無欲,而是欲“不逾矩”。
何心隱的觀點是,人應該對自己的裕王有所節制,才能不損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。
朱翊鈞低聲問張若蘭:“妹妹以為如何?”
張若蘭點點頭:“有些道理。”
“什麽道理?”
“人活於世,處皆是世俗之欲。就算是孔孟這樣的聖人,也只說寡欲,而並非吳語。”
“濂溪(周敦頤號)先生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。他希望自己擁有蓮花一樣的品行,做花中君子。”
張若蘭轉頭看向朱翊鈞:“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欲望?”
朱翊鈞笑著點頭:“妹妹說得是。”
接下來,何心隱又談到教育。他認為私塾、私管是一種自私的行為,應該叫建立公學,統一學習,統一食宿,才能打破打破宗族、種姓、財富的差距。
他還認為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應該得到尊重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不應該局限於君臣、父子、師徒,應該以“會”統天下,天下士農工商都可以做朋友,大家只有職業的區別,沒有身份的區別。
接下來他又講到了平等,體道行仁的平等,人際關系的平等,教育平等,職業平定。
講到這裏,下面的掌聲、叫好聲此起彼伏。
朱翊鈞在周遭看了一眼,書生打扮的人頻頻點頭,一臉受益匪淺,那些農夫、石匠、鐵匠,要麽跟著點頭,要麽一臉迷茫,要麽激動得熱淚盈眶。
朱翊鈞又問張若蘭:“妹妹覺得他們能聽懂嗎?”
張若蘭道:“有的能吧。”
“哪些能?”
張若蘭嗤笑一聲:“與他們息息相關的那幾句。”
其實朱翊鈞也註意到了,說到平等,說到大家都是朋友,說到職業沒有高低貴賤的時候,下面的反響格外熱烈。
朱翊鈞彎著腰,湊到張若蘭耳邊,輕聲問道:“那妹妹覺得他的觀點如何?”
他們倆身高差了不少,張若蘭要踮起腳尖才能湊到他耳邊回話:“觀點不錯,但動機不純。”
朱翊鈞挑眉:“何以見得?”
張若蘭還沒說話,旁邊硬是擠進來一個腦袋,張簡修好奇的看看這個,又看看那個:“你們聊什麽呢,怎麽不帶我?”
“……”
朱翊鈞把剛才問張若蘭的問題,又問了問他,張簡修撓了撓腦袋:“我不知道他說得對不對,但我知道他不是什麽好人。”
朱翊鈞神色一凜:“怎麽說?”
張簡修湊到他耳邊,輕聲道:“我聽我爹提到過這個何心隱的名字。”他晃了晃腦袋,“頭疼。”
何心隱六十了,講學時間太長,堅持不住,要休息一下,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和交流。
朱翊鈞不是第一次聽他們心學傳人講學,當年的靈濟宮大會,天下士人齊聚靈濟宮,講的都是“心即理”“格物致知”“知行合一”這些思想上的東西,要領悟需要門檻,所以參加的都是上京趕考的讀書人。
徐階雖然是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,但溫和儒雅,待人接物彬彬有禮。
泰州學派和何心隱的觀點,給朱翊鈞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激進、極端,又癲又狂,但這種標新立異又的確博人眼球,那些大字不識幾個的農夫、石匠、鐵匠還真就被他口中的平等、自由忽悠得激情澎湃。
旁邊還有個更癲的,一群文士中間坐了個五十多歲的男人,聽他侃侃而談。
朱翊鈞也混在人群中,聽了一耳朵。
好家夥,這位更癲。他一上來就諷刺道:“程朱理學就是偽道學。”
在座各位,哪個不是學程朱理學長大的,包括朱翊鈞自己也是。
周圍士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不敢吭聲。
那人神態自若,甚至覺得光是抨擊程朱理學還不夠,他又接著說道:“說孔孟之道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,我看倒也未必。”
“《六經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乃道學之口實,假人之淵藪。”
“依我看,這些不過是迂闊門徒隨筆記錄,大半非聖人之言,即使是聖人之言,也只是一時所發之藥石。若言行舉止都模仿孔孟,那便是一種醜態了。”
“切~”人群中發出一聲嗤笑,“先生瞧不起孔孟,卻礙於天下士人皆奉孔孟為聖。你不敢批判孔孟,於是,就說他的學生記錄有誤。”
言外之意,他批判程朱理學乃是偽道學,自己這種行為不也同樣虛偽。
那人循聲望去,只見說話的是一位身著藕荷色長衫,杏色馬面裙的小姑娘。
說話的是張若蘭,但這些話卻是朱翊鈞讓她說的。
此言有些冒犯,那人卻並不在意:“姑娘有所不知,老夫向來以異端自居,豈有不敢一說。”
“孔孟並非聖人,也沒什麽了不起的。依我看人人都是聖人,不必一定要學孔孟。”
“人貴在悟自己的道,而非盲目聽信別人的道理。沒有主見,只知依傍他人,就算是堯舜後人,也不過是塵垢秕糠罷了。”
這一番話說完,立時就引來周圍一片掌聲與稱讚,人群中,甚至有人說道:“婦人見短,不堪學道。”
張若蘭乃是相府千金,自幼與兄長一起讀書做文章,學識比這裏絕大多數讀書人都要廣博。
她正要反唇相譏,卻聽那人又道:“此言差矣。何謂長見,何謂短見?”
“人有男女之分,但見識長短並無男女之別。以老夫所見,倘若讓天下婦人與男子一般識文斷字,便足以讓許多男子羞愧流汗,不敢出聲。”
“依我看,這位姑娘便是當年孔子周游天下,打著燈籠也尋不見的人才。”
“眼下,卻要被你們這些男子說成是‘婦人見短,不堪學道’豈不冤枉?”
“不過冤與不冤,與姑娘何與,不過是你們這些旁觀者出醜罷了。”
“!!!”
朱翊鈞見過最最狂放不羈的人是他的老師徐渭,眼前這位,比徐渭還狂。只要與他意見相左,不管友軍還是敵軍,無差別攻擊,關鍵戰鬥力還很強。
他和張若蘭對望一眼,二人默契轉身,拉著張簡修默默退出人群。
三人走到院子的另一邊,張若蘭長長的舒一口氣,又忍不住回頭望去,仿佛還有些意猶未盡。
朱翊鈞笑道:“妹妹若是想聽,不如再過去聽一會兒。”
“不……”張若蘭低頭,“我也沒有很想聽。”
且不說對於孔孟、程朱的批判,但最後那番關於婦女的言論,張若蘭聽在心裏,有些理解那些農夫、石匠明明大部分內容都聽不懂,卻總是能因為一兩句話而熱血沸騰。
這些思想家很擅長捕捉人們的需求,知道大家想聽什麽,輕而易舉就能將人的情緒煽動起來。
張若蘭覺得,身為帝王,朱翊鈞應該不喜歡,甚至抵觸這些異端邪說。
但現在的朱翊鈞不像小時候,情緒都寫在臉上,讓人一看便知。
此時,他神色淡淡的,看不出喜怒。
張若蘭看不透他心中所想,也不敢對這些言論表現出個人傾向。
張簡修尋了一處沒人的石桌,拉著他倆坐下來:“雖然我不喜歡讀書,但四書總是讀過的,剛才那人所說實在是……”他思索片刻,才找到合適的詞,“驚世駭俗。”
“卓吾先生十二歲作《老農老圃論》,將孔子的‘小人’之說大大挖苦一番,轟動鄉裏。”
朱翊鈞和張若蘭聞聲轉過頭去,在他們身後,一名男子背對他們而坐,看此人衣著身量,朱翊鈞就想起來,剛才他也在人群之中。
“卓吾先生?”朱翊鈞又和張若蘭對望一眼,兩個人都不清楚此人是誰。
那人轉過身來,是個約莫二十來歲的年輕男子,他為二人解惑:“卓吾先生乃南京刑部郎中李贄。”
刑部郎中正五品官,朱翊鈞聽過他的名字,但也僅僅只是聽過名字而已,其他的並不了解。
南京雖然都是些沒多少實權的職務,但堂堂刑部郎中,沒有這麽閑吧,大老遠跑來湖廣聽講學?
又聽那人道:“不過他即將上任姚安知府。”
張簡修問:“姚安在哪兒?”
“雲南。”
從南京外調,明升暗降。
張簡修還在思考另一個問題:“那個《老農老圃論》是什麽?”
旁邊,張若蘭輕拍弟弟的頭:“子路篇你沒學過?”
《論語-子路篇》中,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,孔子答:“我不如老農民。”
後來,又請教如何種蔬菜,孔子又答:“我不如老菜農。”
樊遲走後,孔子說:“樊遲真是個小人!上位者好禮儀,百姓不敢不敬;上位者好道義,百姓不敢不服從;上位者好誠信,百姓不敢不誠實。如果能做到這些,四方百姓拖家帶口前來歸服,哪裏需要自己種莊稼?
雖然朱翊鈞和張若蘭並沒有度過《老農老圃論》,但從“挖苦小人之說”便能猜出個大概。
“學過!”張簡修捂著腦袋,“我是問那個卓吾先生寫了什麽?”
那人笑道:“卓吾先生說,孔子既然如此瞧不上老農老圃,說他們是小人,那就不要吃小人種的莊稼和蔬菜。”
張簡修聽得哈哈大笑,朱翊鈞卻不置可否。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,也酷愛以刁鉆的角度理解經典,然後看老師臉上驚懼交加的神情。
尤其是趙貞吉,深受其害。
看來,他也早已具備了成為一名思想家的潛質。
這時旁邊過來個書生,與旁邊那人打招呼,又寒暄兩句。
朱翊鈞轉過身來喝茶,忽又聽那人道:“義仍兄滿腹經綸,早有才名,明年春闈,必定高中。”
那人卻苦笑一聲:“聽聞權相有三位公子今年都要應考,在下無權無勢,哪裏爭得過人家?”
另一人又道:“就算是權相的兒子,科舉憑的也是真才實學。”
“那倒未必。”那人又笑笑,欲言又止,“我聽聞……算了,不說也罷。”
權相之子,參加科舉,就差點名道姓說是張居正的兒子沒有真才實學,只能憑著當首輔的爹。
而且,進士要錄取三四百人,他卻只說與權相家三位公子競爭。這是默認自己有鼎甲之能,又暗示權相要讓兒子進一甲前三。
聽聞此言,張若蘭氣不過別人這麽詆毀她的父兄,站起來要與那人理論,朱翊鈞不想暴露身份,又一把將她按了回去。
等另一人走後,他起身來到旁邊,對那人說道:“還未請教兄臺如何稱呼?”
那人站起身,朝他作揖:“在下臨川湯顯祖。”
“湯兄,”朱翊鈞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我聽聞權相最小的公子剛開蒙,將來也要應考,只怕你還要再委屈十來年。”
“……”
作者有話要說
公元1607年,歐洲移民登陸美洲,屠殺印第安人,而後有了自由的美利堅。
早在幾十年前,明代思想家就開始主張個性解放、思想自由,尊重女性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